top of page

兒童的八個創意習慣 ─胡寶林教授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        本報訊 林宜儒

三月十六日下午兩點,維也納第三區奧地利中華僑校舉辦了創意講座,主題為兒童的「八個創意習慣」,當天會場座無虛席,除了吸引許多家長前來,席間也出現許多年輕學生,演講主題內容多元,不只為教育學齡兒童至青少年時期的孩子所設計,更適用在每一個領域的學習。

主講人為台灣中原大學前設計學院院長胡寶林教授,和在場的許多父母們同樣身為祖輩父輩,胡教授在一個半小時的演講中,公開自家許多與孩子及社區家庭團體的家教祕笈,他一襲簡潔大方的穿著,同在場的來賓們如朋友般談話,除了介紹許多學習方法,更分享許多陪同孩子學習的照片,無論是居家或者外出活動的成果。 演講時穿插著幽默風趣的解說,整段談話引人入勝,獲得滿堂彩,最後並提供創意思考遊戲,與現場來賓一起進行腦力激盪。

胡寶林教授認為創意無法完全經由「教」或「學」獲得,而是必須經由「習慣」的養成激發出內在潛力。因此他將創造力塑造成「八個創意習慣模型」,即「多元學習、冒險膽量、豐富知識、快樂體驗、全球自省、努力專注、改變觀念、綜合靈感」。八個創意習慣模型,除了能發揮相輔相成的最大效果之外,其中最重要的則以「改變觀念」最具關鍵性,類似現代心理學稱之為「反向思考」的思維。因為理性推理的邏輯往往能找到思考路線,認為合理的答案,然而對答案的質疑則是激發創造力的關鍵起點。

在開發創意潛力的學習過程中,最重要的便是由家庭教育開始。胡教授提到,當代的教育應在放任及權威教育中轉型成為「顧問式教育」,其本身對孩子的教育風格,也是隨著時間的琢磨,才慢慢的和孩子找出最適合的相處之道。其中並提出兩個簡單卻極具效果的教育方法,其中之一則是將居家布置出良好的讀書環境,隨時鼓勵孩子閱讀,在網路時代下,從紙面獲得資訊的方式仍舊有其地位,因為書本有其完整性,不容易斷章取義,再者透過紙面閱讀,大腦留下的記憶更深刻。胡教授建議,家中餐桌旁若也能佈置書架,則能利用家庭用餐後的時間討論故事或影劇內容,也可隨手與孩子進行閱讀,當然也可立即上網查資料,如此會增深親子間的溝通和價值觀;在討論一項主題時,家長也最好對問題不立即給予答案,讓孩子養成質疑及獨立思考的習慣。

另一項開發潛力的方式則是將學習與生活結合,將居家布置出有學校或社區中心的氛圍,可以讓孩子招待玩伴到家中,也讓家長了解並更深一層認識孩子成長時期的同伴。另一方面,也可以鼓勵孩子參與社團活動,學習與人互動及培養隨時應變的能力,非正式的社會性學習,讓人不過度處於壓力之下,將可以發揮更大的學習效果。

演講會結束後,中華僑校為因應復活節的來臨,應節舉辦了復活節畫彩蛋的活動,許多家長與僑校的老師們帶著小朋友一同進行創作,氣氛和樂融融。僑校老師先行示範彩蛋畫法,讓孩子們獲得靈感,接下來再讓每位孩子,創作獨一無二的復活節彩蛋。家長認為有這樣的機會非常可貴,除了讓孩子有機會與同儕們共處,一同體驗過節氣氛,也能享受創作的樂趣,收獲良多,此一活動實質上也正是一種不處於壓力之下的社會性學習。

bottom of page